【提案专线】开辟旅游兴市新路径 打造转型发展新支撑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30
(本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,
欢迎大家在文章末端发表意见和建议)
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8号提案
案由:开辟旅游兴市新路径
打造转型发展新支撑
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,寻找经济的突破口成为关键。全市上下重视旅游产业发展,支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,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新支撑、结构调整的新亮点。
★ 一、我市发展旅游的几个优势★
我市地处太行山西麓、山西省中东部,距太原和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均为百公里之遥,400公里半径里有太原、石家庄、济南、北京、天津五个省会城市。交通便利,石太铁路、石太客专、阳大铁路、京昆高速、阳五高速、207道、307国道等大型交通走廊在境内及附近区域穿越,为全市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区位优势。
(一)宜居之城
我市是山西省东部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文化中心,是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市区桃河横贯,境内山川叠翠,矿藏资源丰富,气候宜人,有“煤铁之乡”的称誉。境内环境优美,交通便利,四季分明,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。
(二)宜人之城
近年来,市委、政府全力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各项要求,在建设“国家园林城市”、“国家级环保模范城”、“国家级卫生城市”“省级文明城市”基础上,致力于打造“华北地区第一森林城市”。通过大力植树造林、恢复植被、增加园林绿量、建设公园游园、打造绿色走廊,将森林城市创建与产业、环境治理相结合,成效显著。
(三)宜游之城
浓烈的忠义文化“赵氏藏孤”和鲜明的红色文化“中共第一城、百团大战主战场等,二者兼容并蓄、特色明显、底蕴深厚。加之民风淳朴,有“立体交融士”乡土建筑的代表千年古村、山水大汖,有非遗项目“跑马排”发源地平定下董寨,有农耕文化原始体验地、最美旅游村咀子上。不但有村落、民居、器物等有形的旅游载体,也有文迓鼓、说评说、跑马皮、演婚俗等丰富多彩、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(四)宜业之城
上世纪80年代末,我市制造业发展迅速,逐步形成煤炭、电力、纺织、冶金、化工、新型材料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经济体系,为全市经济发展、创业就业、转型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。近年来,阳泉市不断转变发展理念、拓新发展思路,以科学发展为导向,以低碳发展、生态发展为途径,坚持新旅游、新常态,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,拓展城市空间、完善服务设施,为创业就业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良好平台。
★ 二、当前发展旅游的瓶颈★
(一)思路不清晰
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现状下,缺乏对我市整体经济,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全面把握、准确判断、宏观调控,缺乏大手笔项目,传统产业份额过重,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市GDP中占比不高,导致全市经济发展步伐缓慢、旅游业增效不明显。
(二)手腕不够硬
侧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不明确,资源挖掘力度不够,发展办法不多。虽出台《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但为真正从全市旅游发展方面深入剖析、认真研判,部分政策措施等实际应运不理想。特别是旅游交通、公共服务设施、导视标识、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的扶持政策仍然空白,导致全市旅游质量不高、品牌力量不突出、带动效应不明显。
(三)发展不规范
当前,我市旅游发展方式陈旧,科学发展理念不强。涉及旅游总体发展方向的旅游规划严重滞后,未能与城市规划、新城建设、古村保护、环境整治等规划有机结合、共通共融,旅游发展呈现“散、乱、粗、笨”的病态现象,区域内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,精品数量少,特色不明显,吸引力不够。
★ 三、建议★
(一)科学谋划、统筹协调
按照“立足新视角、依托新资源、结合新市场、抢抓新机遇”的发展思路,坚持以景区为支撑,以项目为抓手、以城镇为依托、景区乡镇联动、构建大旅游产业集聚群的原则,强化旅游与城市规划、新城建设、古村保护、环境整治等规划有机结合,充分考虑高速交通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与市场大格局的变化,留足规划弹性空间,抓好抓实全市旅游发展规划。将旅游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定位和培植,明确政策导向,统一研究、统筹协调,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阳泉经济新的增长点。
(二)政策引领、人才引进
严格落实涉旅产业各项政策措施,在资金、税收、用地、人才等方面制定和争取更多面向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措施。统筹林业、农业、水利、城乡建设、城镇化建设等多项资金,积极投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。把旅游招商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,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,并加大考核的力度,做到重点项目确定一个建成一个,建成一个奖励一个。加强旅游产品推介力度,引进高层旅游管理人才,挖掘旅游资源,丰富旅游经济。
(三)突出重点、有机融合
发展“大旅游”与产业融合,充分利用盂县藏山、大汖、平定娘子关、固关长城“一北一东”优势,逐步吸引京冀游客,扩大客源市场,打破区域界限,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,处处是旅游环境,实现“景点旅游”向“全域旅游”的转变。坚持“互联网+旅游+”融合发展战略,改变当前全市投资步伐缓的现状,通过实施投资促进计划,壮大旅游新供给、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,带动全市范围内商品房销售、旅游关联产品销售,实现旅游发展新产能。
(四)特色旅游、星级服务
在全市出台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村的评选标准,筛选出一批具有以下五类资源优势的乡村——乡村自然山水旅游系列产品、乡村民居民俗旅游系列产品、农家休闲农业旅游系列产品、村本土文化旅游系列产品、乡村工业遗迹旅游系列产品。特别是像桃林沟、上千亩坪、咀子上、小河、南沟、燕龛等,把每个示范村作为特色景点来设计,细化民居宅院风貌设计,突出实景体验功能,注重挖掘地方文化,打造富有特色、个性鲜明的“特色村”、“魅力村”、民俗村”,创建特色旅游乡村。同时出台阳泉市星级服务农家乐管理办法,从经营管理、设施设备、风格风貌、服务质量入手开展指导培训,推行“一镇一景”、“一村一品”、“一家一色”。
(五)完善设施、培植示范
通过联村、联乡、连片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、改善外围服务环境,培植示范景区,充实内在健身体验,建设适宜单车骑行、长跑、散步的多功能景观路,原生态健身广场,户外瑜伽体验基地。
(市政协提案委供稿)